采编公开课:不到10分钟,获金镜头奖
编者按
本文作者刘冉阳是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摄影记者。2022年,他凭借新闻图片《雷霆出击救人质》获得第31届人民摄影“金镜头”(2021年度)突发新闻类单幅铜奖。在不到十分钟的拍摄过程中,他如何抓住这一关键画面?阅读本文便可知道答案。
有些大奖是经过多年酝酿的,有些是偶得的。但“偶得”之下,其实是多年功夫的积累。很多突发情况对记者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。如何抓住这个“在现场”的优势,考验的是记者当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平时的深厚积累。
今天本文作者结合个人经历谈一些现场采访的小技巧。突发事件的现场对于记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,更是对个人能力的挑战:需要记者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,密切关注事态变化,做好临场应变准备。
一、在现场
2021年1月22日临近下班时间,我突然看到昆明发生人质劫持事件的消息。经过多方核实事件发生地点后,我和同事立马前往现场。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,出租车走走停停。
距离现场还有三分之一路程时,车辆已经寸步难行,我和同事立马下车,狂奔着赶往现场。抵达现场后,我看到嫌疑人正在校门口持刀劫持一名学生人质与警方对峙。现场书包、校服等物品散落一地。
▲第31届人民摄影“金镜头”(2021年度)突发新闻类单幅铜奖《雷霆出击救人质》。刘冉阳摄
Tips 赶往突发事件现场一定要进行交通规划,不要让堵车、找车位等问题成为干扰因素。
▲警方封锁现场,民众在马路一侧。李嘉娴摄
事发现场在马路一侧的学校门口。我们到达时,现场已经被封锁,还有不少市民聚集在马路对面围观。为了获得不同景别的照片,减少外界的干扰,我和同事在路上便计划寻找一个高角度进行拍摄。
▲昆明火车站“3·01”暴恐案,我第一时间在高角度拍摄的画面。刘冉阳摄
Tips 晚上拍摄时,ISO可以不用太保守,拍到才是最重要的。
但现场的实际情况一下就否定了这一想法。其一,正对案发现场的居民楼较矮,拍摄易受到树枝的干扰;其二,进入民众家中拍摄需要时间进行沟通。
此外,我们并不清楚进入居民楼高点是否被警方限制。如果限制进入,再次出来寻找拍摄点也会耗费时间。
Tips 突发事件抵达现场后,切记不能慌乱,要捋顺思路:拍什么、在哪拍……思路清晰才能更好工作。
我们最终选择的拍摄地点是在人行道的花台上,避免关键时刻被人群举高的手机阻挡画面。
Tips 在某些突发事件现场越低调越好,避免出现插曲。
要想拍到关键画面,就要把控好时机。在现场观察后,我对警方的行动有着两点猜测。一方面,由于事发一月份天黑时间较早,犯罪嫌疑人又处在背靠校门的钝角围墙下,僵持至天黑后会使营救工作越来越困难。
另一方面,随着时间的推移,嫌疑人情绪的波动可能会对人质造成进一步伤害。因此,我很干脆地选定了使用的镜头和参数,专心地等待着警方的行动。
Tips 现场对于使用哪个焦段镜头的决定一定要果断。如果能近距离拍摄,就选择24-70mm,否则就用长焦。我曾在一次突发事件中纠结镜头的使用,最后在错误的时间使用了错误的镜头。
大约在18点40分,随着一声枪响,犯罪嫌疑人被击毙。我也同步举起相机,拍下警察冲上阶梯、安全救出人质的瞬间。
重要瞬间拍到后,拍摄工作并没有结束,千万不要掉以轻心。往往这个时候还会出现其他有新闻价值的画面。因此,关注后续和其他对象也很重要。
▲2014年1月9日,昆明的人质劫持事件中,记者因注意力不集中错过关键瞬间。刘冉阳摄
二、随时做好去现场的准备
成为中新社摄影记者几年来,我跑过不少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现场。平日里,我一直时刻做好去突发现场的准备。
首先是电池,我一直备着4块相机电池,也为充电器购买了USB接口,方便随时补电。
其次是相机卡,我在车上和家里分别额外准备了两张空卡,以便突发情况可以拿起就走。充分熟悉手上的器材也同样重要。善用相机的新功能,可以让我们的拍摄事半功倍。
Tips 现在的微单有速度更快的电子快门,不妨试试,或许能捕捉到更多精彩瞬间。
除了器材的准备,摄影记者的基本功也需要不断磨练。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,对于摄影记者来说,照片就是子弹。只有多拍,才能不断进步。
摄影记者在转瞬即逝的场景中抓住关键照片需要敏锐的观察力。这份功力不但需要日常多拍,还需要多看。一边浏览优秀摄影师的作品,一边想象同样场景下的其他照片是我每天的功课。
此外,我还喜欢观察路人的表情和动作,猜测他们下一步的行动,寻找出不可复制的瞬间。
@双十一“尾款人”:这些文案好笑又心酸
文旅局长“另类出圈”,“反向宣传”如何实现“正效果”?
韩国踩踏事故超200人死伤!一线记者如何跑突发?